由于负责为全球客户在巴拿马注册离岸公司的最大代理机构——丰塞卡事务所(MossackFonseca,)-近40年间大量客户信息资料被“深喉”和国际间多家媒体外泄,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这些客户信息资料跨度38年,涉及21.4万个全球实体和14名个人(其中包括6名现任和6名退职国家领导人,名各国*要、高管,以及至少29名世界富豪榜强中人物),总容量据称高达2.6TB,去年被“深喉”秘密提交给德国媒体《图片报》后,后者惟恐以一己之力难以充分发挥信息威力,便私下委托国际调查记者联盟(ICIJ)居间协调,联合号称来自70多国、家媒体的多名调查记者“深挖猛追”了一年,然后突然同时于4月3日“发难”,最初曾一度被誉为全球媒体协调行动下、迄今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最深、“杀伤力”最为可观的一次“泄密”,有人更进而认为,“丰塞卡泄密”有望在世界各地*治、经济乃至诸如国际足联(FIFA)等组织内掀起此起彼伏的惊涛骇浪,并导致一连串包括人事变动、司法追究等在内的连锁反应。
但迄今一周时间过去,预料中的“惊涛骇浪”虽不能说未曾刮起,但至少远不及某些人所想象中那般猛烈:唯一“翻身落马”的只有“罪名”最实、且此前已被国内各种*治危机“围攻”到焦头烂额的冰岛总理贡劳格松(SigmundurDavidGunnlaugsson);英国首相卡梅伦(DavidCameron)因其亡父伊恩.卡梅伦(IanCameron)名列“丰塞卡名单”,在工*领导人科尔宾(JeremyCorbyn)的“逼宫”下不得不在4月10日公布自身税务信息,承认“本应更好处理有关自身财*状况的争议”,宣布同意成立专业工作组调查逃税指控,但他同时继续否认自己“有问题”。正如一些英国媒体所指出的,自大选失败、卡梅伦连任首相暨保守*单独组阁以来,英国议会*争趋于白热化,工*在科尔宾的领导下采取了“逢卡必反”的战术,几乎任何与卡梅伦、保守*有关的言行都会被当做“纰漏”、“劫材”折腾一番,“丰塞卡名单”自绝不会例外,但此举究竟能给卡梅伦构成多大杀伤力却是另一回事(有评论即指出,保守*和卡梅伦主动“自曝”意在“消*”、“反将”,表明有信心和决心继续执*下去),且6月23日就要举行英国“脱欧”公投,此时的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不啻一个危机叵测的火炉,工*借题发挥“倒灶”有之,却未必情愿在此时此刻自倨火炉,自讨苦吃。至于“丰塞卡名单”上的其他人,则或“债多了不愁”,有更麻烦的问题缠身,或视若无睹,或已过气甚至死亡,“丰塞卡名单”看上去就更难构成多大杀伤力了。
但正如加拿大著名金融家、成立于年的加拿大独立财富管理公司3Macs高管伊恩.中本(IanNakamoto)所言,“丰塞卡文件”的曝光和后续风波,很可能构成对“避税天堂”的最后一击。
所谓“避税天堂”,系指免收所得税的国家或地区,如列支敦士登、安道尔、摩纳哥及英属维尔京群岛、百慕大、美属萨摩亚、文莱、开曼、纽埃等等。年时IMF曾经列出总计43个“避税天堂”,这是指狭义的,广义的“避税天堂”还包括香港甚至美国,为数就更多了。
“避税天堂”兴起于二战之后,如果追根溯源则历史更为悠久,最古老的“避税天堂”如瑞士、列支敦士登等的相关操作史都长达数百年。“避税天堂”的操作形式,是利用严格的金融保密法为国际客户保守账户秘密,并依靠免税*策吸引境外资金流入,或在“避税天堂”注册离岸公司,从而通过金融资本运作获得丰厚的收益,大多数“避税天堂”属于这一种;另一种则是富得流油,*府不屑“斤斤计较”这些许税收,如迪拜、文莱等。不论哪一种成因,这个国家或地区必定是弹丸之地,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它们或是欧洲袖珍国,或是加勒比海等处不起眼的小岛,因为地大人多的国家、地区倘若不收所得税,财*将无力支持沉重的行*负担。
传统上“避税天堂”的生财之道一般有两种,欧洲的那几个,通常采用建立银行、吸引外国存款的模式,如安道尔吸纳不少法国储蓄,而列支敦士登则是德国富豪的存款圣地;加勒比海的维尔京、萨摩亚等地则通过便捷的公司注册手续和免税的吸引力,吸引全球公司在当地注册,并赚取管理费和服务费;此外还有一些“避税天堂”比较特殊,如摩纳哥,主要是靠吸引各国富有的文体明星定居而生利。此次“一举成名”的巴拿马,显然属于其中的第二种。
虽然“避税天堂”早已有之,但真正大行其道却是近些年全球化趋势加深、和网络时代来临的事,这二者的交互作用令资本的全球化流通变得更方便、更流行。
一些人士批评“避税天堂”导致金融犯罪者逍遥法外,和资金流出国大量税款的流失。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援引TaxJusticeNetwork的统计指出,每年从“避税天堂”流失的税款高达亿美元,其中仅美国一国就高达亿。难怪美国参议员莱文(CarlLevin)曾愤称,“避税天堂”的存在,“简直是向诚实纳税者宣战”。
众多富裕人士向“避税天堂”转移资金,也导致遗产税等税收减少,这在老龄化国家更形突出,如加拿大-年流向“避税天堂”的资金增加8倍,达亿美元,占全部海外投资的20%之多,税收减少将令这些福利国家引以为自豪的高福利,因税源的枯竭而难以为继。
一些分析家认为,“避税天堂”已成为各国巨大的海外税收漏洞,全盛期全球藏匿在“避税天堂”的资金至少有10万亿美元,相当法国年GDP总值的5倍,50%的国际贸易通过“避税天堂”逃税。“避税天堂”的存在,令各国贪官、黑社会洗钱和藏匿资产成为可能,而账户保密制度则让对上述经济犯罪行为的追查困难重重,一些利用“避税天堂”低成本设置的离岸公司在国际市场进行不规范操作甚至欺诈业务,事发后便人间蒸发,也令各国感到棘手
年开始的金融危机,让各国更深刻地感受到,倘全球金融体系这一巨大漏洞不能得到有效监管、堵塞,类似的隐患随时可能爆发,并给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正因如此,自那以后不仅发达国家,许多新兴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也加入联合限制“避税天堂”的行列,加上有能力开设瑞士等国海外账户的“非富即贵”,对这些账户加强监管,也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
年6月,经合组织OECD公布“确定和消除有害税收活动进程,首次提出“避税天堂”标准(对金融或其他服务所得不实行所得税或只有名义上的所得税,或将本地作为非居民逃避其居住国税收的场所;不能有效进行情报交换;缺乏透明度,如税收制度与税收征管不公开;有利于外国实体建立没有实质内容的经济活动),对瑞士等国的“金融黑箱”敲响了第一次警钟;年4月的伦敦G20首脑峰会,金融监管合作问题首次被提上议事日程,在这届会议上,法、德等国联合提出“黑名单”制度,对不合作的“避税天堂”给予终止经济合作协定等惩罚;年12月,美国联邦国税局公布《海外账户纳税法案》(FATCA)部分实施细则,根据该规定,截至年12月31日,居住在美国境内、在海外拥有5万美元以上资产或者居住在美国境外、在海外拥有20万美元以上资产的美国公民和外籍美国绿卡持有者,都需要在年4月15日前向*府申报;藏匿海外资产拒不申报被视为有意逃税,一经查出会被处以高达5万美元的罚款,严重的将追究刑事责任;年5月6日,瑞士同意签署一项有关自动交换信息的全球新标准即“信息透明协议”,根据这项标准,瑞士有义务自动向其它国家*府交出该国公民在瑞士银行所开立账户的详细资料,这意味着延续几百年的保护银行客服隐私传统就此终结。
如此一来,自年之后全球范围内仍然“顽强固守”的“避税天堂”,就只剩下巴拿马、瑙鲁、巴林和瓦努阿图四个,其中犹以巴拿马最为顽固,2月26日G20上海财长会议和3月经合组织(OECD)专家委员会评估,都对巴拿马在协查偷税问题上的表现深表不满,OECD评估表明,过去3年间该组织成员国向巴拿马发出过逾百件偷税嫌疑协查请求,结果仅瑞典等少数国家声称“得到满意答复”,美国、西班牙等许多国家认为“有答复但不尽满意”,法国等不少国家则认为“答复很不令人满意”(法国发出37份协查请求,只有31份有回音,且许多回音“很糟糕”。
“丰塞卡档案”的泄露,很可能成为对巴拿马等最后几个“避税天堂钉子户”的最后一击。
首先,虽然从国际法角度巴拿马和丰塞卡事务所并没有错(前者未签署“信息透明协议”,而后者的业务至少到目前为止都并不违法),相反“深喉”的做法反倒可能涉嫌违法(可能系以内部职员身份窃取公司合法机密信息资料,并私自外泄),但从被“点名”者的强烈反应可知,不少“重量级客户”今后为了避免*治冲击和*敌“抓小辫子”,势必会“避嫌”远引,甚至为“自证清白”而较前更卖力地支持对“避税天堂”施压,毕竟巴拿马等剩余“四天堂”都是弹丸之地,能抵挡多大压力实在大可怀疑。
其次,虽然正如许多人(包括加拿大两大商业银行负责人、皇家银行RBC的CEO麦凯DavidMcKay和蒙特利尔银行BMO的CEO道恩BillDowne,甚至此次“丰塞卡旋风”的组织者ICIJ主任赖尔GérardRylé)所言,注册离岸公司并不一定有问题,只有借此偷税或“洗钱”才有,但麦凯等也表示“许多人有意无意将‘注册离岸公司’和‘违法犯罪’划等号,我们对此感到不舒服和非常不快”。这些金融家坦言,尽管“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名列名单上的、像RBC机构做了什么非法勾当”,但这种联想、猜疑和指责会严重影响金融机构的声誉,以及继续从事相关业务的积极性。RBC就承认,他们为洗刷自己不得不组建专门团队,对“最早可追溯到年”的“陈芝麻烂谷子”进行排查,并努力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解释,这样的过程“十分艰难且很说需要多久”。绝大多数情况下,“避税天堂”的客户并非自己亲自出马,而是委托银行、金融公司等机构代理,去和诸如丰塞卡、摩根大通这样专事离岸公司注册业务的机构打交道,如果类似RBC这样的“折腾”因“丰塞卡旋风”而变成常态化,客户固然会望而生畏,而充当居间桥梁作用的金融机构也会避之唯恐不及,这足以对整个“避税天堂产业”的生存构成最致命的釜底抽薪作用。
一些分析指出,由于“深喉”多半是丰塞卡事务所前任甚至现任员工,事发后这类机构很可能强化内部管理,以增强客户信心并避免重蹈覆辙,但这恐怕并不容易:首先,任何“深喉”都不会在自己脸上写字;其次,即便此次的“深喉”纯属“志愿者”,却足以给全球对“避税天堂”恨之入骨的国家和国家级情报机构“提个醒”,让他们知道今后该怎样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