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看视频
“中国减贫的成功经验在于有强大的领导力和持续的政策,这是其他国家政党应学习的地方。”
---------------
G56次高铁从福州站缓缓驶出,向着“弱鸟腾飞”的宁德市加速前进。
望向窗外,目及之处令摩尔多瓦驻华大使德米特鲁·贝拉基什感叹,中国的发展早已不是初见时的模样。德米特鲁·贝拉基什第一次到访中国是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得知人口大国还有许多人遭受饥饿,倍感惊讶。
数十载已过,新中国成立71年,7亿多人摆脱贫困的减贫成效,刷新了贝拉基什对中国农村的认知,他比喻“扶贫是中国的第二次长征”。
眼下,“长征”即将取得阶段性胜利。
今年是中国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尽管遭受新冠肺炎疫情,但中国政府仍有信心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
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宝贵经验
贝拉基什此行的目的地之一是“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同他一道而来的还有数十位亚非拉等国家的驻华大使。10月中旬,他们受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邀请,走进福建,参加“摆脱贫困与政党的责任”国际理论研讨会,实地考察宁德乡村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包产到户后的农村迎来又一次巨变,但在“老少边穷”的闽东山区里,还窝着吃不上几顿米、光着脚板走路的赤溪村。
赤溪村位于福建省宁德福鼎市磻溪镇,年,一封当地干部写给《人民日报》的信成了“蝴蝶扇动的翅膀”,改变了这个村的未来,更掀开了全国扶贫工作的序幕。
如今的赤溪村被绿水青山环抱,更有了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年,村里旅游相关产业年收入超万元,年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的家庭近户,占全村的43%。
这样的变化让萨摩亚驻华大使塔普萨拉伊·托欧玛塔感受到了什么是“齐心协力”。
他看到,有的国家在中央层面有很强的意志要推动脱贫工作,但下到各层级,配合上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反观中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社会来推动脱贫攻坚虽然十分不易但是且颇有成效。
“(这是)从上到下成体系地来推动脱贫。”塔普萨拉伊·托欧玛塔一路走访赤溪村,一路和记者强调这句话。来华11年,塔普萨拉伊·托欧玛塔眼中的中国扶贫,不仅是为了推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发生变化,而且要推动人民生活得到真正改善。
对于脱贫,各国有着不同的做法却有着相似的困境。塔普萨拉伊·托欧玛塔忍不住向赤溪村村支书杜家住询问村子的人口增长情况。
这个问题的背后是塔普萨拉伊·托欧玛塔对乡村如何留住年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