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果帕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要读经典文学,看完你就懂了 [复制链接]

1#

在中国,有一段时间里,最流行的就是文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你要是没有见“先锋派”和马尔克斯,你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人民文学》,《收获》,《小说月报》,都是当时销量最好的。

然而,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文学已经成为了小众话题。人们喜欢读的,是一种“一读即知”的实用性书籍,是满篇“男人”和“女人”的感情鸡汤。

为何在今日不适适宜地提出建议更多的阅读文学经典呢?

1.关于文学的具体内容

在谈论文学前,我要讲讲美国著名的商业片《华尔街之狼》,这是由马丁·西科塞斯执导的。

影片的主人公是美国华尔街最著名的乔丹·贝尔福特。

贝尔福特是一位能说会道的证券经纪商,他通过电话推销,故意把廉价股的潜在价值和未来加以夸张,以诱惑投资人,把公司经营得越来越好,并把更多的年轻人带到他的公司里去。

再跟那些年轻人开会时,贝尔福特把公司里的一位女性主管引荐了出来:你看,她曾经是一个贫穷的单身母亲,成天为子女的学费而苦恼,是我慷慨解囊,把她招进了公司。现在,她的身家翻了百倍,她已经成功逆袭了。

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呢?

假如你读过《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那么根据其解析的方式,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关于浮世德和恶魔之间的协议的故事。

在西方人的小说中,浮士德和恶魔之间的交易故事里,主角们都有着自己的欲望——财富、权力、智慧等等,而恶魔们可以让他们的欲望得到满足,但前提是,他们必须舍弃自己的灵魂。

影片中的单身母亲就是浮士德,对金钱的渴求,贝尔福特则是为单身母亲提供一条致富之路的恶魔,却以牺牲自己的灵魂为代价,与他一同以肮脏的方式销售廉价股票。

事实上,跟随乔丹的每位员工都是抛弃了自己的灵魂的浮士德,于是就有了这家癫狂的公司。

进一步的剖析,福斯特的著作将会让你知道,这是一个关于吸血鬼的传说。

在吸血鬼的故事里,血族的男爵,经常会勾引少女,然后吸取少女的鲜血,让自己恢复生机。

再一想,贝尔福特及其雇员们使用欺骗市场,不正是那些对“年轻女子”进行勾引的吸血鬼伯爵么?归根结底,他们都是通过吞噬他人的鲜血来滋养自己,把自己的渴望,特别是邪恶的渴望放在他人的需求之前。

别认为“资本主义腐败的历史”与我们无关。

仔细想想,我们周围就没有这样的事情么?

前几年,一起让整个社会都为之震动的女孩“裸贷”丑闻被曝光。在这次的事情中,向高利贷公司贷款来解决自己的消费需求的女孩,就是和恶魔打交道的浮士德;而勒索女孩的放款人,则是以别人的鲜血为生的吸血鬼。

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相似的经历。

例如,当你陷入财务困境时,你的一个好友介绍给你一种与你的道德理念格格不入的工作;

又或许,你所喜欢的女人,已经做好了接纳你的心理准备,但你必须抛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在这个时刻,我们都像“浮士德”一样被“魔鬼”所引诱。

文学讲的就是,在这个世界上,不断地发生着的故事。他们总是千奇百怪,但本质却从来没有改变。

托马斯·福斯特相信,那些永远存在的故事实际上是非常局限的——“人生和书籍都不外乎几种类似的模式”

举例来说,「每次旅途皆为追寻」,从少年外出采购食物到屠龙英雄营救公主,其基本都是同一模式,主角的人生轨迹也大同小异;

又或者,描述少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就是亚当夏娃被驱逐出了伊甸园的过程,这些都折射出了童真时代的迷茫和无奈。

又来看看中国人熟知的古典小说,比如《三国演义》里的桃园三人与曹魏大战,《水浒传》里一百单八将与官兵搏斗,《西游记》里四人与各种妖魔厮杀,全都是“组团打怪”的套路。

为何在文学圈里,交通如此的杂乱无章,处处可见“撞车”现象?

对福斯特来说,因为“世间只有一个故事。”

从最初的男原始人阿哥返回洞穴,把乳齿象逃跑的故事告诉最初的女原始人阿妹后,大家讲的所有故事——萨摩亚人创造世界的故事,《万有引力之虹》,《源氏物语》,《哈姆雷特》,去年的毕业演说,《在路上》,《里约之路》,《未选择的路》等等,这些故事都是从同样的故事中衍生出来的。

坦白来说,这世上没有什么新鲜的事情。爱情、仇恨、恩怨、善恶、黑白,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一个永恒的故事,而后人的作品,也不过是将这些历史的一小段重新推演而已。

所以我们为何要读文学呢?

阅读,又有何用?首先,我们通过阅读来了解自己的生活。

托马斯·福斯特说“那个唯一的故事讲的就是我们自己,所有诗人和讲故事的人都在向我们解释人生这个故事”。

学习阅读,就是学习了解生活,揭开生活中的种种错综复杂的表面,看到一个亘古不变的故事,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其次,文学使我们能够更从容的离开。

梁文道曾在采访中说,目睹了人性极恶之处的悲剧,了解了人类的渺小和卑贱,这让他很欣慰。

“因为知道世界可以如此让人痛苦,当它给你一些你不能承受的重量时,你会觉得我已经早就准备好了。”

曾和朋友分享一个“缄默知识”的理念,那就是:一个人所体验到的所有东西,都会被他的生活所吸收,参与塑造了他。

而文学则是一种人生的缄默知识,给了读者更多的生活经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对待生活,不管前面有什么,他们都会“做好了心理准备”。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透过读书,我们可以了解彼此。

例如。

在创作《安娜·卡列宁娜》之前,列夫·托尔斯泰声称她是为了批评“荡妇”而写作的,但最终他的小说中,安娜成为了一个勇于追求自由和爱的独立女人。

托翁在创作的时候,对安娜的了解,让他明白了她的处境,明白了她的无助,也明白了她的美好。

文学是生命的一种探求,作家和读者都是这样。

法国的托克维尔曾说:“人们原先就倾向于自顾自,专制制度现在使他们彼此孤立;人们原先就彼此冷若秋霜,专制制度现在将他们冻结成冰。”

而文学则带我们体验生活,探寻各种命运,这不但是为了反抗独裁的政治,也是为了使我们摆脱感情和道义上的独裁,使我们能够相互了解,不再“自顾自”,也不再“冷若冰霜”。

正如赫尔曼·黑塞所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在现在这个时代,读书虽然未必会有多大的运气,但是却可以让你变得与众不同,成为你想成为的自己。

一起努力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