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从广州寄来荔枝。
我好像从来没有吃过这么新鲜荔枝,表皮红润干爽,内里肉厚甜美,核却小到几乎没有。
荔枝对我们家里的人来说,就是口蜜腹剑的诱惑,都害怕吃多了上火,只是浅尝则止。
只有我逃不过荔枝的引诱。每次咬下一口,便不免再回味一遍杜牧的诗。就这么情不自禁地坠落在享用荔枝的甜蜜中。哪怕过后嗓子发炎,也抗拒不了。
这些年日子越来越好的一个标志就是,吃到了各种各样的水果。我想起*宗智先生曾写到中国农业的隐性革命。隐性革命的胜利果实,就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消费的水果。
现在的小朋友怎么能想得到我们小时候吃的是什么水果。
小的时候,每年盛夏我最爱的是凉拌李子。就是用青色的酸酸硬硬的李子夹碎后加辣椒,盐巴和面酱等佐料腌制而成。
那是我对夏季水果永恒的记忆。
那时候,吃荔枝就像今天吃牛油果,车厘子(疫情前)一样奢侈。
妈妈很少买(除了贵,也怕我吃了生病)。每年暑假,我爱去舅舅家,舅舅宠我,总会给我买一提。买回去,又总会发现,要么被骗了称,要么被换了酸酸的品种。
可我仍然爱吃得不得了。现在想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珍惜被舅舅宠爱的感觉。
妈妈单位有一片水晶葡萄基地。每个夏天,她都会买一些给我吃。吃水晶葡萄也是夏天记忆里的一部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荔枝,水晶葡萄,和凉拌李子就是我最爱的水果。
走过之后的人生才知道,不是我挑选了最爱的水果,而是它们恰恰在身边。
我上大学时,恰逢中国对东盟开启水果进口贸易。第一次吃到泰国的山竹,我才知道自己有了新的最爱。
之后,吃到越来越多各地新奇的水果:菠萝蜜,榴莲,哈密瓜,车厘子,蓝莓,草莓,猕猴桃,牛油果。。。
还有各种各样更新换代的品种,从血橙到褚橙,从小小酸酸的青苹果到又大又脆的昭通苹果,从小毛桃到大雪桃。。。
市场化和全球化,让我们的味觉,记忆不断重塑,我们似乎很难怀念小时候的单调。
有一年,我去柬埔寨开会。同去的朋友请我去一家柬埔寨餐厅吃饭。她点了一道凉菜。端上来后,她并不告诉我原料,只说让我尝尝。尝过以后,发现虽然原料不清楚,但味道却和我家乡的凉拌李子十分相似。
友人告诉我这是东南亚诸国的一道流行凉品,无论是在大餐厅,还是路边摊都能吃到,就是凉拌木瓜和芒果。
那一刻不禁莞尔,想来因为我们这一地区都曾因物产限制,老百姓们只能就地取材,将“餐饮周边”的水果变成餐桌上的菜肴。这种区域性的生存智慧,一代传向下一代。
即便是到了今天果蔬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依然保存着一点记忆。
我们是在食水果,也是在食记忆,文化与乡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