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部来自英国的优秀院线电影—《帕丁顿熊》。这部电影根据在英国人人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改编而成,摄影优美、配乐上佳、剧情紧凑、充满童趣,不同于程式化的好莱坞童话片。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不同年龄和阶层的观众都能从这部电影里各取所需:可以看到幽默和童趣,可以看到家庭与温情,也可以看到文明冲突与族群融合。
对于这部电影里的幽默、童趣与温情,这里不再赘述。我想谈谈这部电影与社会、思想、文化紧密相关之处。片中的主角帕丁顿熊,来自距离伦敦万里之外的秘鲁。他所在的家族,由于遇到一位来自英国的探险家,而开始接触西方文明。很显然,对于在原始丛林里茹毛饮血的熊来说,吃果酱、面包、三明治的生活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小熊前往伦敦之前,他并不是一个对西方文明一无所知的个体。他用果酱代替小动物作为主食,他的胸前挂着“请照顾好这只熊”的英文标识,他到达伦敦车站之后,也能用不太熟练的英语跟人们打招呼,甚至还会像一个真正的英国人那样,以谈论天气作为开场白。这样的情节设定,明显反映出英国知识阶层对于自身文化的强烈自信,在他们看来,即使是一只身处原始状态的熊,在接触到西方文明之后,也会被其巨大魅力所征服。
然而遗憾的是,虽然小熊处处以西方文明的归化者自视,但是在大部分英国人眼中,他仍然是一个笨拙、愚昧、缺乏教养、充满野性的异类。片中的家庭男主人布朗先生实际上是一个和蔼可亲的父亲,但他拒绝带小熊回家的最大理由,就是会对孩子们造成安全威胁。而小熊回家后第一天在浴室里发生的严重混乱场景,把一个个体身处异质文明中的无所适从反映得淋漓尽致。对于布朗先生而言,小熊给他带来的不适感,不仅仅是“非我族类”;更重要的是,小熊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等等,与当下伦敦的“文明”格格不入。
小熊逐步融入布朗一家的过程,正是其自身慢慢熟悉、适应现代文明的过程。然而这种适应与熟悉对小熊来说不无别扭与无奈。他被迫穿上人类的衣服,以便看起来更像一位家庭成员;他被迫忍受着讨厌雨水的痛苦,以学习跟人类一样,每天洗澡;他还被迫使用人类的吹风机,让自己自然舒展的毛发“汗毛林立”。融入的过程,是以一种幽默、轻松和温情的方式加以展现的,但只要我们从小熊的角度出发,就不难发现这种温情背后,苦涩与尴尬的另一面。
小熊寻找探险家的情节设置,更让人能直观地明白,对西方文明的学习与适应,对小熊来说,是不容选择的选择,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小熊的生死存亡。在蒙哥马利·克莱曼之前的所有探险家,去拉美考察的目的之一,都是搜集动物标本,因为在地理学家协会看来,这些不通语言、粗鲁、愚昧的动物,根本不配跟人类成为同等层面意义上的个体,他们的命运只是用来被解剖、被研究。蒙哥马利因为拒绝把熊制成标本,就遭遇了被撤销协会会员,以穷困潦倒终老的命运。秘鲁所在的美洲大陆被誉为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后发现的新大陆—美洲的很多国家,都曾是大英帝国全球殖民经济体系当中的一部分。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小熊的故事,自然而然就跟当年殖民地土著居民的命运产生了对应。无论是美洲大陆上被杀害的千千万万的印第安人,还是那些不远万里被贩卖到美洲的非洲黑奴,他们在西方殖民者的眼中,从来没有得到过跟自身等同的“人”的对待。
片末,小熊跟布朗一家愉快地生活在了一起。然而我在这种欢乐的背后,还是忍不住要问几个问题:小熊是否会怀念过去在秘鲁丛林里的生活?小熊除了“帕丁顿”这个英文名字之外,还能不能拥有自己作为熊本来的称呼?在伦敦这样的国际性大都市,小熊能否找到真正意义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感谢各位亲们的支持!哈哈,做的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见谅!多多提意见!、、、
回复数字1就可了解当天影讯!
回复数字2就可了解本月活动!
回复数字3就可了解本月热映大片!
回复数字4的你懂得!哈哈
没事儿你就挨个试试呗!
1、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