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否治愈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29/6288655.html中国江苏网讯7月7日,来自太平洋岛国萨摩亚的留学生安吉参加了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研学之旅,来到太湖东南岸的“江村”——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考察。
年夏,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该村进行了一个月调查,写出了蜚声国际社会学界的《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一书作为博士论文在英国出版,开弦弓村也由此驰名中外,成为国际社会学界观察研究中国乡村的“第一村”,至今,仍每年吸引着数以千计的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前来考察。
展现在安吉眼前的开弦弓村,小清河宛如一张拉开弦的弯弓,自西向东缓缓流过;一幢幢白墙黑瓦的农家小楼沿河展开……“这是费孝通先生26次调研的‘江村’,但不是我们期待看到的‘江村’。开弦弓村曾以蚕桑业闻名于世,如今只能从老照片上看当年的蚕桑、稻田,很遗憾。”一天考察下来,安吉和同行的师生们怅然若失。
江村,到底怎么了?记者六七月间先后三次深入开弦弓村进行了调查采访。
“第一村”成为经济薄弱村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弦弓村是中国最发达的乡村之一。“90%以上的土地都用于种植水稻”“中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这是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中描绘的开弦弓村,那时,村里多的时候每天要有多条船装茧子、生丝运往上海等地。
如今的开弦弓村,稻桑已退出历史舞台。90%的农田流转给外地人用于养蟹,记者在村里看到,连片的农田被挖成了蟹塘,裸露泥土的塘基高高突出路面。村里只有十多家小厂,大多加工羊毛衫、遮光窗帘布。在田园纺织厂,记者目睹厂区露天堆放了一堆堆原料成品,车间污水流到了大门口。厂长徐伯明介绍,厂里有30多个工人,已经是村里规模最大的企业了。
企业少而小,吸纳不了多少人就业,村民主要靠外出打工挣钱。“在村里早就寻勿着铜钿(指打不到工)了”,村民潘爱英对记者说。开弦弓村原农技员姚富坤告诉记者,从年至今,开弦弓村上大学的有多人,回村的仅占20%。
记者了解到,改革开放初期,开弦弓村办过两家丝织厂,一度很红火。但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两家企业资不抵债,村级经济负债高达万元,村集体资产,包括村委会办公楼也长时间被抵押给了银行。很多前来考察的专家学者感慨,开弦弓村穷到了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村*委书记沈斌告诉记者,开弦弓村是经济薄弱村,年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只有万元,加上上面给的扶贫资金才多万元。而同年,苏州全市村均集体收入为万元,吴江区的村均集体收入万元。沈斌坦言,“因为缺钱,村里公共设施不到位,村容村貌也不理想。费孝通纪念馆虽然每年有不少人参观,但至今仍亏本。”
“没有留得下的江南乡愁,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景色”,不久前来调研的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胥爱贵对开弦弓村现状直言“感到失望”。吴江区副区长汤卫明坦言,尽管这两年*府在河道、步道、污水等基础设施上投了不少钱,但“开弦弓村仍然比区内任何村都要薄弱,村庄布局乱,没有明显优势和特色产业”。
前来考察的上海大学研究生洪泽钿说,对比上海的朱家角、七宝老街等乡村,开弦弓村可能要落后至少十年以上。
对村里的现状,村民也不满意。十三组村民姚伟峰说,前些年集体办的纺织厂倒闭后,村里对办工厂没有好好规划,导致散乱脏。“隔壁好多村,联强村搞羊毛衫,庙港渔业村搞渔业,众安桥村搞生态旅游、农家乐等,做得都比我们好。”
机遇是如何错失的
是什么让村里错失了发展机遇?开弦弓村与其它村的差距是怎么拉开的?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村干部和村民们也都在反思。
从年开始当了11年村支书的沈春荣说,改革开放后错失发展机遇的原因,客观上是当年的重债拖垮了集体,后来对外开放,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旅游三产,也没有抓住机遇。他坦陈:“自己能力不强,费老在的时候,我们原本是可以争取更多机遇的。”
“没有好的工业,没有集体积累,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开弦弓村沦为薄弱村是必然的。”从年起担任过5年村*总支书记的周培泉不无痛惜地说,开弦弓村的问题在于企业没有发展好,没有吸引到外资,缺乏高新技术。“近几年的发展路子也没走对,农田流转给安徽的养殖户养蟹,算不上什么现代农业,游客难道到我们村来看养蟹?”
担任过多年村干部的周新根则认为,“村带头人频繁调动,两三年甚至几个月就换人,造成村各方面短期行为,没有长远眼光,处处被动。”复旦大学江村考察组成员、30多年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