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果帕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北京冬奥会无可挑剔,赢得国际盛誉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最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50320/h5vbp6s.html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林本剑詹淑真实习生顾巧妍

“北京冬奥会各项筹备工作十分出色顺利,场馆之精彩、防疫措施之周全、可持续运营理念之先进,令人赞叹。”早在北京冬奥会筹办阶段,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就对赛事准备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2月18日,巴赫又在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北京年冬奥会非常成功,运动员们感到非常满意。

良好的设施条件、安全的比赛环境、完善的服务保障、热情热心的志愿者、各式可口的美食等,随着赛事的推进,各国运动员纷纷在社交网站上夸赞北京冬奥会的各种服务。北京冬奥会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热情好客和精心部署,以及邀请世界“一起向未来”的温暖和真诚。

绝佳赛场催生新纪录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拥有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冰面面积达1.2万平方米,不仅如此,“冰丝带”还被称为最快的平原冰场。

截至目前,在速度滑冰的12项比赛中,已有10个项目、13人次或队次创造新的奥运会纪录,1个项目创造新的世界纪录,追平年盐湖城冬奥会,并列成为史上诞生速度滑冰奥运会新纪录最多的一届冬奥会。

日本花样滑冰选手羽生结弦盛赞北京冬奥会的冰面,“我十分喜欢在这里滑冰。我在冰面上的感觉很好,不冷也不热,非常舒适。”他还补充称,北京冬奥会的冰面是他“参加过三届奥运之中最舒适的”。

冬奥比赛期间,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上演了一场又一场“雪车大战”。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宛如一条巨龙,静静地蛰伏在北京延庆,故又被称为“雪游龙”。

“雪游龙”是亚洲第3条、中国第1条雪车雪橇赛道,赛道全长米,共有16个弯,垂直落差米。美属萨摩亚男子钢架雪车选手内森·克伦普顿对“雪游龙”赞不绝口:“这是我见过的全世界最漂亮的一条赛道了,环绕在群山之中,设施很完善,也很便利。”

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赛场“雪飞燕”也赢得了国内外运动员、教练员的高度认可。“建这么一座惊人的场馆,并且让滑雪在这里延续下去,我觉得是一件很棒的事。如果高山滑雪想要存续下去,它必须在亚洲有落脚点,这就是这座场馆对未来的意义。”挪威男子高山滑雪名将谢蒂尔·扬斯鲁这样评价。

中国美食跨国界出圈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美食大国,借着参加北京冬奥会的机会,不少国外运动员都能品尝到“舌尖上的中国”,领略到别样的美食文化。

北京冬奥会期间,美国单板滑雪运动员特莎·莫德当起了“吃播”博主,在TikTok上分享冬奥村的中国美食,比如宫保鸡丁、麻婆豆腐、豆沙包等,她也因此在中国走红。

事实证明,北京冬奥会给莫德带来了一次全新而愉快的美食体验。对她来说,吃什么是每天的难题,因为“都太好吃了”。

“我来这儿以后大概吃了多个饺子,真是吃了太多饺子了。我从山上训练回来,就去吃饺子。”参加单板滑雪女子大跳台项目的美国运动员朱莉娅·马里诺说。

考虑到各国各地区饮食文化习惯的差异,北京冬奥会的食堂准备了整整道菜,8天一循环,满足世界各地运动员的饮食需求。

日本媒体记者采访了本国运动员后说:“我采访过日本运动员,他们说有提供中餐、亚洲料理、披萨、意大利面等菜品超过种,而且味道也很好。”

冬奥村变成温馨之家

入住冬奥村以后,美国冬奥代表团雪橇女将萨默·布里彻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展示了冬奥村的智能床的各种功能,“北京冬奥会的床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据悉,冬奥村的智能床配有调节功能,可以在睡姿、坐姿等不同场景下为脊柱提供合适的支持。床垫采用记忆棉材质,内置传感器,可以实现按摩、零压力、闹钟推醒等功能。

设置闹钟后,床在设定时间会自动起降;一旦智能床识别到打鼾声,还会调节头部的高度,缓解打鼾。此外,床位还安置了床尾凳,满足了部分运动员加长床的需求。

在运动员服务和关怀上,北京冬奥村24小时不打烊,为运动员和随队官员提供各项温馨的服务。近日,以色列北京冬奥会代表团团长雅尼夫·阿什克纳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北京冬奥会的各方面条件都很出色,包括竞赛设施、提供的美食和住宿等,以色列运动员对此感到非常满意。“住宿标准非常高!食物也新鲜美味,满足了运动员的需要。”

志愿服务温暖冬奥

“宾至如归”,是北京冬奥会赛事组织和服务保障的努力方向,也是各国运动员在冬奥村的切身体会。

2月15日,单板滑雪运动员珍妮丝·斯皮泰里返回马耳他后分享了一则中国媒体为其制作的视频,并以中文自称“豆包姐”。

她表示对中国最大的印象就是人们都很友好,“每次你走进餐厅,他们都会挥手向你问候,每个人看起来都很热情,这些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也值得一块奖牌。”

美国单板滑雪运动员特莎·莫德也有同样的感受。回国后,莫德在社交媒体上发布长文,回顾自己的冬奥会之旅。莫德在文中说道:“当我们来到中国时,我感受到很多人的爱和欢迎,我迫不及待想再次回去。我非常喜欢那里的人、食物和文化。谢谢你们的支持!”

此前,特莎·莫德在开幕式后发布视频,视频中她反复提到一位志愿者在队伍一侧挥手欢呼,对她说“欢迎来到中国”,这样暖心的举动让她热泪盈眶。她与这位志愿者后来在社交媒体的频繁互动,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周全防疫“护航”冬奥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充分肯定了北京冬奥会的闭环管理等防疫政策,他称,“(北京冬奥会闭环)是整个星球中最安全的地方之一,我们所有人在闭环内都生活得非常安全舒适。只要大家都遵守团结的精神,人人都作出贡献,即使是在新冠疫情中,也能举办一场伟大的盛会。”

为办好这届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北京奥组委从筹办之初就确定了一份涵盖51个业务领域、分解为余项任务的工作总清单。

从12个竞赛场馆和3个冬奥村的建设,到上万名大学生志愿者和医疗团队入驻上岗,以及《北京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防疫手册》发布等工作,都是北京冬奥主办方为切实保障各国运动员的生命安全而做出的努力。

“我对这里的防疫工作印象深刻,每天的核酸检测很方便,就在餐厅旁边,你去吃个早饭,然后再用不到10秒时间去做个核酸就行,这一切让我感到非常安全放心,整个防疫都做得特别到位。”参加北京冬奥会女子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比赛的马耳他运动员珍妮丝·斯皮泰里如是说。

北京冬奥会的防疫措施十分严格,很多运动员都对此表示理解,也对中国的防疫政策表示支持。“采取严格的防疫举措,才能确保大家的健康安全。”49岁的德国速滑选手克劳迪娅·佩希施泰因说道。

北京冬奥会开幕以来,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赛运动员对贴心周到的服务、舒适健全的设施不吝赞美之词。这让冬奥组委特聘专家拉兹罗·瓦伊达倍感欣慰,“这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冬奥组委各部门之间的对接非常高效,确保为运动员提供高水平服务。”

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

题图

视觉中国

责编

葛万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