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果帕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德意志之殇威廉二世的殖民地政策与海外扩张 [复制链接]

1#

历史学家认为威廉二世及其时代“是当时德国弱点的典型代表”。左臂先天畸形的威廉二世完全不具有祖父的品格,德国历史学家弗里茨·费舍尔说此人“满脑子天助神佑的帝王思想”,他在俾斯麦辞职以后的一些演讲和文告中,特别强调君主的统治权。

威廉二世一面宣称俾斯麦的“航道照旧”,一面又命令德国“全速前进”,主要体现在海外殖民地*策和争夺海上霸权。这位年轻的皇帝表示“德国的未来在海上”。他统治时期“对内极力扶植保守专制势力,对外极力怂恿扩张分子”,其*治主张“不仅反映了他自己的*治意图,而且也反映了绝大多数大臣的主张。”

德意志统一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最初维持在“教授、高级文科中学教师和少数集团内”,尤其德国历史学派,从多个方面论证了德国实施强权的必要性,为德国国家主义统治形式提供原则和方案。德国知识界在通向民族主义道路上所起到的恶劣作用举世罕见。

威廉二世登基后,民族主义情绪向德意志全境急剧扩散,先后出现“德意志殖民协会”“泛德意志协会”“海*协会”等民族主义团体,其中海*协会的人数超过了一百万。

威廉二世执*不久即瓜分了俾斯麦的外交全权。由于没有统一的外交领导,俾斯麦时代所保持的“*治领导对*事领导的优先地位也消失了”,*事部门的重要权限原本就掌握在皇帝手中,后来的宰相们对*方不再具有约束力。仅从*事角度而忽略*治角度考虑德国的处境,导致“德国外交失去了它至今为止的稳定性”,因此,在俾斯麦去职仅几个月,德国便中止延长与俄国的《再保险条约》,即便俄国人作出了重要让步。随后与英国签订的《赫尔戈兰-桑给巴尔条约》,不仅没有捞到便宜,还给俄国留下“反俄”的感觉。

这种具有“背叛”性质的认识,使俄法迅速接近,导致年8月18日“俄法*事协定”的签署,并于年1月4日变成长期的、正式的同盟——德国将自己陷入两翼作战的威胁中。自年秋起,德国开始转向殖民地竞争,俾斯麦的殖民地*策被全面推翻。

殖民地竞争的动机就如当时外交大臣、后又担任宰相比洛所说的那样:“让别的民族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人只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年12月6日在议会演讲时比洛说:“我们完全不愿将人家推在阴暗里,但我们自己要求在太阳下的地位。”

当时历史学家A·瓦尔表示:“德国需要殖民地就像每天吃的面包一样。”克赖齐特等则认为:如果德国要成为一流强国,就必须拥有海外殖民地。他们因此大肆宣传和鼓吹殖民*策。

首先发生在年秋的扩张行动是,企图将位于太平洋由德英美三国共管的萨摩亚群岛完全收入囊中,遭到英国拒绝。于是德国就在英国建设非洲铁路问题上作梗。年11月英国同意由德国和美国瓜分萨摩亚群岛,德国得到其中的乌波卢岛和萨维岛,德国的行为引起了公众的敌意,而对英国所产生的压力甚至使英国考虑与之断交的严重程度。

在中日甲午战争后,为防止日本势力做大,在中国并无重要利益的德国,与俄法联合干预了“马关条约”中割让辽东半岛的条款。虽然日本放弃了辽东半岛,但清*府多赔了三千万两白银,同时俄国势力也被引入到中国腹地。德国与日本关系严重恶化,导致年1月30日英国与日本缔结“英日防御同盟”。

年德国以两名传教士在中国被杀为借口,派舰队强行租借胶州湾,对中国实行殖民地*策。为此,威廉二世专门作了关于世界*策的讲话:“这不过是重新统一和复兴起来的德意志帝国到海外执行任务的初步努力。”他要给殖民者们以“永久的支持与保障”,表达了武力全球扩张的*策,引起欧洲列强恐慌。

海外扩张必然要以*事力量为基础,尤其是海上力量。年6月18日蒂尔皮茨担任帝国海*部国务秘书,第二年开始实施海*计划,威廉二世的本意是建立一个巡洋舰队,以便在战争中掠夺敌方商船,但蒂尔皮茨则优先考虑作战,海*的大舰队建设由此全面展开。

年12月11日议会演讲时比洛再度表示:“对我们来说,没有巨大威力,没有强大陆*,没有强大海*,而要获得幸福,那是万万办不到的;只有在我们懂得这一道理的时候,我们才能站到高峰而不坠……在未来世纪里,德意志人民不做铁锤,便将做铁砧了。”话语强硬的程度丝毫不亚于俾斯麦当年关于“铁与血”的演讲,比洛却不是俾斯麦。

自威廉二世年6月登基到19世纪结束时,显示出他以及德国的强烈扩张欲望,将欧洲和世界带入动荡不安之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